布袋戲工藝師紀錄片│偶衣製作藝師│盧進忠
金蔥線花的繡法為戲偶們妝點出, 最具台灣特色的美麗身影

P0101_盧進忠_03

盧進忠老師訪談時的畫面
盧進忠老師在訪談時的演示

「從小受布袋戲的薰陶,培養他踏入偶衣製作的世界」

每件戲偶的偶衣傳達的昰角色個性,偶衣製作藝師用針線縫製出其獨特與魅力。盧進忠老師從小跟著家人做布袋戲,10歲便參與戲偶表演,在表演的過程中,盧老師遇到一個伯父傳授他如何製作戲偶頭盔,從那時起開始慢慢踏入戲偶的頭盔、偶衣製作的世界。

「朴子阿婆的偶衣耐用又亮麗,她做得出來我也可以」

起初盧老師也不太會製作偶衣,但因為他覺得朴子阿婆的布袋戲服耐用、亮麗,而且拿起來表演時,比別家的戲服更好操控。當朴子阿婆不再製作布袋戲服後,這種金蔥線繡花的戲服彷彿斷了傳承。請別人嘗試做做看,但做出來的質感、與表演起來的手感,依然很不一樣。因此,盧進忠老師決定自己來研究朴子阿婆的布袋戲服,除了拆開版型研究,也加入操控戲偶時所需的需求,做出符合自己戲團的布袋戲服為目標。

「先動手做後,才發現原來製作一件戲服沒有那麼簡單」

在製作偶衣的過程中,遇到了很多困難,例如: 戲偶的服裝剪裁完後,整個造型卻軟趴趴的,跟印象裡戲偶穿在身上英姿挺拔的模樣完全不一樣,為了解決這問題,盧老師請教他的三叔叔,才知道原來衣服在最後成型時需要加入縫針。後來也遇到一個瓶頸,戲偶服邊緣的滾邊方式,盧老師感覺應該是先把布裁成一條條,結果裁完才發現放在戲偶身上要轉彎的地方,竟然轉不過去。那時也是三叔叔教會盧老師如何先把布摺起來,再去剪開,這樣布剪起下來會有彈性可以去拉扯,做起來也會比較漂亮

「將不一樣的元素組合起來,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」

在不停嘗試製作偶衣的過程中,盧進忠老師發現因為過去的布袋戲偶主要是在外場戲台演出,為了方便操偶師快速操作,戲偶少穿脫換衣,所以以前的戲服比較少跟簑衣結合在一起做。但盧老師看見當戲偶穿簑衣時,簑衣會隨著表演移動,靈機一動將簑衣縫進戲偶的服裝,在穿脫時就不需要兩道手續。也因加上簑衣,戲偶的肩膀更明顯,表演時也特別朝氣生動,從這次的嘗試開始,盧老師每一件戲偶服都加進簑衣。

以局部拍攝表現細節
近距離拍攝表現創作之細節

「我的戲服不僅耐用亮麗,更有與眾不同的設計與創意」

盧進忠老師長期研究朴子戲服的縫製方式,與我們分享他習得的心得,他說:朴子的戲服製作步驟比較繁複,從撐布、打版、製圖、到色彩搭配與貼花裝飾。從頭到尾必須一針一線去縫製,一手在布匹上尋著線構圖,另一手在布匹下支撐著針穿梭的力道。長時間醞釀心血的工程,加上盧進忠老師持續學習、創新嘗試,發展出有著朴子阿婆的精緻,也有自己風格的戲服。

布袋戲館工藝師紀錄片 人物專訪系列拍攝

雲林縣擁有全台數量最多的布袋戲團、完整的布袋戲文化脈絡,雲林縣被稱為布袋戲的故鄉,將虎尾郡役所再利用作為布袋戲館,成布袋戲推廣中心。委託我們參與雲林布袋戲館工藝師 – 人物紀錄片系列的原因是我們在訪談影片上有很豐富的經驗,因此這次找我們協助拍攝紀錄工藝師的技藝與作品介紹。

「採訪前做好資料蒐集與聯繫,確保拍攝當天訪談順暢」

在採訪前期,我們會事先了解工藝師本身與技藝的相關資訊,以讓我們方便擬定訪問工藝師的題目,例如: 我們會先想好開場的設定、故事背景的說明、技藝教學、結尾口號設計,這樣在拍攝訪談前,工藝師可以事先知道需要回答什麼內容,比較不會緊張。預先聯繫工藝師能配合的拍攝採訪時間日期、地點,我們會在約定的時間日期提前到現場場勘,依據適合取景的空間準備訪談環境,如室內太暗的話加入打燈。需要讓工藝師們的訪談聲音更加清晰,我們會配戴麥克風進行收音。

「訪談過程中依據工藝師的分享,決定不同構圖、取景與銜接」

在拍攝過程中,依據工藝師的分享內容做素材取景,像拍攝工藝師們的代表作品精緻處,或工藝師們如果有要親自示範技藝,我們也會以多機同時不同角度拍攝工藝師的製作過程,不用讓工藝師多次的重新示範,一次捕捉所有畫面角度。有時候因工藝師在採訪的過程中,因有手作課程導致攝影拍攝會中斷,這時就很靠導演與攝影師的經驗,去思考鏡頭銜接的構圖與場景設計,這也是我們在拍攝人物訪談紀錄片裡很重要的一環。

「後製運用字卡設計、音樂介紹,讓工藝師的故事更加精彩」

後製過程,我們運用簡單的字卡去介紹工藝師的背景,讓觀眾可以先迅速認識工藝師。由於工作場景的拍攝加人物專訪,整體素材的影片總長度為5~6小時,為了讓觀眾可以迅速了解人物故事,我們濃縮成6~10分鐘的紀錄短片精簡呈現。背景音樂的部份,我們也依據影片的調性做挑選。

「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專業能力,讓更多人可以看見這些故事。」

我們公司在工藝師、老師、社工與新住民上有長期的關注和製作拍攝,並希望透過我們的專業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,和所面臨的相關議題。

盧進忠老師於訪談時一邊創作
拍攝盧進忠老師與戲偶